虽然自知让我现身说法谈“大学生活该怎样度过”欠缺说服力,但考虑到吃过的苦头、走过的弯路总能有些教训,也就不妨以“假如让我重读一次本科”为题谈几句。
如果让我重读本科,我希望自己:
1、想清楚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;
清醒地知道那些关于大学生生活如何惬意懒散的段子,没有任何参照的价值,更不以其作为躲懒的借口。比如什么“选修课必逃,必修课选逃”之类的调侃,听得多了,难免下意识觉得大学生活清闲是正常的,而一旦这种自我暗示扎根下来,四年之后你能回忆的只是逃课、睡觉、游戏、喝得烂醉,尽管可以用青春不羁、兄弟义气这些主题来包装,让自己和过去显得不那么无能,仍无法遮掩空虚的本质,那种清闲也一定会在以后的某个时刻让你陷入耻辱。
2、尽早开始自我教育;
我希望自己重新理解教育,将教育的主体从他者变为自身。对我们来说,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几乎都是被动接受的,这也就给我们造成了错觉,好像教育只能依托他人完成。后来我明白,大学以后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了。
从入学第一天起开始思考:想要通过四年学习变成什么样的人、以后的生活围绕哪个领域展开。当然这个目标可能是浮动的,随着时间会被更新,也可能是模糊不确定的,不要紧,从十八岁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会过怎样人生的人,毕竟是少数。
不妨从自我启蒙开始,结合自己的兴趣点,以某一个模糊的目标为原点,渐渐将其具象化起来。而这个过程可以从阅读开始,阅读能最快地打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,帮助阅读者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,直到想要围绕这个领域做一些事情的强烈愿望出现,历史,文学,艺术等等都可以,再将努力的范围缩小至具体领域,最终明确。就像利用声纳进行水下探测,首先须有一个愿望作为探测波释放出去,等它碰到你真正内心渴望的东西,才会反馈给你讯息,什么都不做自然什么反馈也得不到。当然探测的方式不仅限于阅读。
这一点也能解决关于专业的困惑——不能爱你所学,那就学你所爱。所学的专业也许能为你找到兴趣点提供线索,也许不能,都不重要,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,找到那个未来想从事的事业,再围绕这个理想事业养成性格,建立学习、交往场域,丰满自己的生活。
3、不要为专业或者学校的虚名所累
读研和工作后发现,学校和专业的标签给人带来的优势或劣势都只是一时的,最终决定别人看法和你的活法的,仍然是你怎样渡过了大学四年。就是说即使读了不理想的学校和专业,仍也有翻盘机会。
如果很幸运地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和专业,也不要打算抱着这点光环和虚名一直混下去,一旦被旁人羡慕眼光供养得飘飘然而放弃长进,最终会被后来者像旋风一样超过。这么说是因为我曾为在南师大读新闻短暂自得过,也为研究生所学的美学专业短暂自卑过,后来才发现根本没有必要,现在它们顶多是缓解交际尴尬的一点谈资。也遇到一些一流名校的毕业生,底子很好,聪明敏捷,但态度倨傲,言必及母校,放不下往日荣光,找不准当下位置,因为轻视工作和他人而误事。
哦,对了,对待社团之类的学生组织,别太认真,除了人多热闹,就只能体验一些狭隘的小集体情绪,玩一些准官场的权力游戏,对健康人格的养成不太有利。
其实还有千言万语,不是源于对现在自己的满意,而是源于对以往自己的不满,如果当初有人如此这般告诫一番,也许不会耽误那么多事。